冥想到底有多大魅力?
ALL YOGA
全 是 瑜
anywhere|anytime 点开一首你喜欢的冥想音乐,让我们一起进入冥想吧… 1982 年,乔布斯让著名摄影师安娜沃克尔为其拍摄了一张禅修的照片,他亲自为这张照片题词: 这是一个经典的时刻 我独自一人 所需要的不过是一杯茶 一盏台灯和一台音响 你知道,这就是我的全部 乔布斯禅修照 乔布斯不仅坚持每天冥想,而且在决策前,会叫属下将相关产品设计一并放到垫子的周围,然后闭目静坐,最终决定选择哪个放弃哪个。乔布斯认为,当心定下来的时候,直觉会非常地清晰、敏锐,可以透过纷扰的表面,看到实物的本质。 乔布斯将冥想的思想融合进苹果产品,最终形成了苹果被人津津乐道的极简主义和完美主义的设计理念,为当时伤痕累累的苹果找到了全新的突破口。 《哈佛幸福课》在讲到“运动与冥想”时,也为如何收获幸福开出了处方灵药: 1. 每周4次半小时的身体锻炼; 2. 每周6-7次15分钟的冥想练习; 3. 每天保证8小时睡眠; 4. 每天至少12个拥抱。 幸福课里还提出:冥想可以让我们感染更多积极的情绪。冥想搭配运动,一个对心,一个对身,双管齐下。如果你将这两件事做成例行公事,自尊,自信,吸引力会接踵而至。 冥想并不是少数人的专享。自1993年起,冥想先后两次登上了美国时代周刊的封面,“正念革命-在高压及多元工作的文化中寻找专注的科学”这一话题在美国社会中形成了一股风潮,这股风潮也让冥想迅速地融入了美国主流社会,成为了很多人选择的生活方式。 在华尔街管理千亿资产的投资精英们练习冥想,想在变化莫测的市场面前,保持内心超然平静。高盛集团聘任了专业的冥想教练来帮助员工练习,全球对冲基金巨头Ray Dalio坚持冥想已经42年,他说:“冥想是帮助我成功的最重要因素。” 在硅谷,冥想也大受欢迎,谷歌为上千名员工开设冥想培训,还开设了专门的静坐中心。 谷歌员工参与冥想培训 曾获奥斯卡奖的影星高迪霍恩,美国福特汽车公司董事长比尔•福特,还有美国前国务卿希拉里,都加入了冥想练习者的行列。 冥想同样受到了很多运动明星的追捧,前段时间刚刚退役的NBA球星科比·布莱恩特,就是位冥想练习者。每日冥思打坐是科比一直以来的“注册形象”之一。 正在冥想的科比 冥想强调提高专注力,能帮助人们理清思绪、“重装”大脑,是缓解焦虑、释放压力的“神器”。此法特别适用遭电子产品密集轰炸、习惯多任务操作的当代人,就连美国国防部也考虑在部队中大规模推广。 冥想继风靡全美之后,近几年开始在国内流行起来,扩散速度惊人。冥想为什么会有这么大魅力? 对自己的心灵进行关怀 在如今的物质世界里,人们通过不断发现美食,来满足自己日渐挑剔的味蕾,去健身房挥汗如雨,来塑造让自己满意让他人羡慕的身材,却很少关心过自己的心灵,了解自己内心深处最真实的想法。 苏格拉底说,要认识你自己。可事实上,真正能认识自己的人寥寥无几。可我们通过冥想,把所有身体的力量都集中在自己身上,让我们从纷乱的外界回归到对自身的关注。对自己的关注太少,才会做出很多错误的判断。冥想会帮我们想清楚一些平时觉得没有头绪的事,做出了一些事后看来正确的事。 个人专注度的改善,提升效率 经常听到很多公司或者团队讲,我们赖以生存的根据就是不断提升效率。可实际上,个人效率的下降,不可能给团队带来高效率。 近十年间,互联网蓬勃兴起,我们的时间被碎片化,刷朋友圈、浏览新闻、回微信、回邮件充斥在我们的工作过程中,让我们注意力被分散,无法高度专注在某一件事物上。 即使在你工作过程中听到了新邮件提醒,你选择了克制,先完成手头的工作,可你的意识里会对新邮件进行标注,它同样会影响你在目前工作中的专注度,这是因为诱惑过于纷杂,已经大大降低了我们对同一件事情持续的关注度,而我们的意识在这方面还没有经历过训练。 个人专注度的下降,团队效率必然被影响。所以硅谷及很多大公司开始面向员工开设冥想课程,原因之一就在于此。 冥想让我们感知负面情绪,却不会受其影响 负面情绪的危害电视新闻里已经讲的够多了,可就是控制不住自己,我也不知道为什么我的负面情绪会那么多?负面情绪对我状态的影响为什么这么大?这可能是很多人的困扰。 冥想并不是要控制负面情绪,而负面情绪也是被制服不了的,而你越是在意它,它就越是膨胀。冥想是帮助你正常的看待它,它是生活的一部分,在你不认为它是问题麻烦的时候,它自然就会消失。 感受放松、平静,提升睡眠质量 这应该是冥想带来的最显而易见的好处了,大脑每天的超负荷运转,不堪重负,每天能有一个空间让大脑得到片刻放松,你会对生活质量的感受上升一个层次。在冥想过程中感受到的前所未有的放松、平静,也是对冥想初学者最大的诱惑。 在冥想里,一切烦恼、焦虑、压力都被抛诸脑后,平静、放松萦绕全身,睡眠质量的提升也就是自然而然的事了。 冥想有这么多的好处,却可以随时随地练习,时间也没有具体要求,只需要一个相对安静的环境,这么低的成本投入,在人群中流行也是大势所趋。 —THE END—